道德经经典名句02

18 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一章

【翻译讲解】: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,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,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,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。

【感悟】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“道”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。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,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,是“无状之状,万物之象”。

19 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三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天下最柔的东西,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。

【感悟】“柔弱胜刚强”,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,深刻提示了“道”的本性。

20 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四章

【翻译讲解】: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,过多的积聚财物,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。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,知道适可而止,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,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。

【感悟】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,贪得而至危亡。“知足”、“知止”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。

21 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七章

【翻译讲解】:以正道治国,以奇计用兵,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。

【感悟】治国须正,用兵须奇,顺应自然,才能达到无为而治。这是老子关于治国、用兵、平天下的基本策略。

22 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二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察见几微叫做明,守持柔弱叫做强。

【感悟】有为者当明察秋亳,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。

23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五章

【翻译讲解】:最完善的,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,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。最充盈的好像空虚,它的作用没有穷尽。最正直的好似弯曲,最灵巧的好似拙笨,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。

【感悟】 老子认为,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,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。

24 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五十八

【翻译讲解】:祸啊,福就依傍着它,福啊,灾祸就隐含其中。

【感悟】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。要正确对待祸福,从不利中看到有利,有利中发现不利。毛泽东在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中引用了这句话,说明了“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,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”。

25 治大国若烹小鲜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章

【翻译讲解】: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(一样的道理)。

【感悟】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。毛传云:“烹鱼烦则碎,治民烦则散。知烹鱼则知治民矣。”

26 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三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处理困难的事,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。

【感悟】只有由易入难,积少成多,才能成就大事。

27 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三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天下的难事,必定发生于容易,天下的大事,必定起于细微。

【感悟】对天下大事难事,大处着眼,小处入手,没有办不成的。往往有为的人,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,却成就了大事。小事不做,大事不成!

28 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四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,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。

【感悟】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。事物在量变之中,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,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,就要及早动手解决。

29 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四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合抱的大树,是从幼芽发起,九层的高台,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;千里远行,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
【感悟】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,只有从实际出发,一点点积累,才能成就大事。

30 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四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对待结束时的工作,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,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。

【感悟】做事贵在坚持。谁笑到最后,谁笑得最好。

31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,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八十一章

【翻译讲解】:诚实的语言不华美,华美的语言不诚实,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,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;大智的人不杂博,杂博的人不智慧。

【感悟】老子提出了“真善美”之说,这是《老子》五千言的精辟结语。

32 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七章

【翻译讲解】: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:一是慈爱,二是俭约,三是不逞强好胜。

【感悟】老子提出“三宝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。慈爱是“三宝”的出发点和归宿;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,是“三宝”的关键;“不敢为天下先”,才能处处争先,这是老子“三宝”的核心。

33 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不与,善用人者为之下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八章

【翻译讲解】: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;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;善于战胜敌人的,不与敌人正面交锋,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。

【感悟】“处下”与“不争”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。此处结合用兵、用人,阐述了“不争之德”,强调“柔弱胜刚强”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。

34 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

——出处: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九章

【翻译讲解】:两军势均力敌,哀痛的一方胜利。

【感悟】哀兵必胜,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,战斗力最强。




原文链接:http://vp130.cn/?id=18

相关文章

返回顶部